我们都活在满意性原则里,却总是困在最优化原则中。 两个概念的提出,源于人类是有限理性,而非无限理性。 有限理性并非在有限信息内做出最优化决策,因为这其实也是一种无限理性。人类由于脑容量有限、算力有限、获取信息能力有限,所以才具有了有限理性的特质。
回想生活中决策的实际场景,我们并非在既定事实下做出最优化的决策,只是在既有选项中,选择了自己认为“当下最优”的决策。而这,实际上是一种满意性原则的决策。 并非我们故意按照满意性原则来做决策,只是我们被迫如此。 但有趣的是,我们自以为是按照最优化原则在决策。
所以除了决策者位置上以外的人,都在用最优化原则不断judge着决策者。 而且当决策者本人做完决策后,自己也开始不断judge曾经那个在有限条件下做决策的自己。 结果,别人怎么看都觉得决策者有问题,决策者自己回头看,总觉得自己亏了。 原因是,非决策者永远都在做当下的“最优化决策”,患得患失。
也许有人会说,最优化原则也是要考虑给定场景的。 其实,如果要按照最优化原则来做决策,那么我们应该继续去搜集其他选项,并且不断计算搜集选项的精力成本与新信息的价值之间的ROI,并且考虑到概率因素,不断对未来新信息的潜在价值进行估值……但是显然,我们并未这么做。
给定场景,就天然打破了最优化原则背后的“无限理性”的基础假设,因为它框死了条件,承认了人类确实是有限理性的。有些人终其一生都在找更好的选择,有些人下定决心后,就不再瞻前顾后。
选择和努力,是个很大的话题。 但是看当前的舆论环境,大家都得出了一个“选择更重要”的标准答案。于是,努力这个词,就变成了一个笑话。 我并非试图反驳选择的重要性,我只是想着墨于努力这个看似荒诞的词汇,试图让大家对这个已经不再信任的鸡汤代名词,多一点关注度,少一点偏见。
我看到总想用“做一个好的选择”来解决问题,只要遇到一点点困难,就觉得是选择出错了。 工作遇到困难就想换,炒股刚买不涨就想抛…… 可是并不是每个事情都像买彩票一样,你有且仅有选择的权力。 绝大多数的事情,在选定方向后,是要开始迈步向前走的。
很喜欢的一段话。 台积电的研发副总蒋尚义,当时对大家都怀疑的EUV技术是这样说的:「我一生中做过许多技术方面的决定。我决定的方向可能当时来说不是最好的。但是我一旦决定了,就会把所有的资源投入到那里,让它成功。另一个或许是当时更好的方向已经无关紧要了,因为它已经出局了」。
愿大家摆脱追求完美的最优化的束缚,以有限的理性迸发无限的潜力。 活在当下,昭然自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