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决策的权重
在这一生当中,有些决策会对命运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是一个大权重决策。而往往对于这些大权重决策,我们把其当成常规问题,没有投入应有的精力。这样势必会丧失许多机会。
002 对未来世界的窥探
把时间维度拉长来看问题,10年之后,15年之后,不论是对于商业决策,还是个人决策,都有极大意义。试想你看过现在世界的样子,回到10年前,会做何种准备。试想你预测过10年之后的样子,所以今天该做何种布局。
003 基于本质的思考
小到做一件事情解决具体问题,大至商业决策。基于本质思考,至关重要。在物理层面,在足够客观的规律层面,事情的本质是什么,商业的本质是什么。在基于此足够本质的东西,构建具体的解决方案。这个点类似于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
真理是无法购买的,隐藏在复杂的现实当中。教科书/学校教育的,只能叫常识,你需要基于此形成自己的思考体系,去窥探真理。
004 Think Different
从众思维,从组织的 角度来讲,是很好的。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却是非常危险的。甚至,你不知道,你自己是从众思考的(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思维处于自己的惯性中,同时处于群体惯性中。常规思维只能得到常规结果,Think Different 才能变得不同。
005 阶级
绕不开的话题。承认真相并不容易:如,想通过一代人努力实现阶级跃迁。从经济,社会,战争等角度研究阶级形成,阶级本质。新钱和老钱是持续存在的。
人生而不平等。不过当用到平等这个词的时候,其实是充满幼稚的。公平,只是给弱者的一个心理安慰。哪有什么公平可言。丛林世界,强者生存。
要想通过一代人的努力完成阶级跃迁,确是很难。
006 经济/数学/物理/社会/历史
这是世界的基础规则体系。重新梳理出一套框架/体系
历史的价值更多的是:通过系统了解过去事物发展的规律,再基于对当下的分析,去获得对未来趋势的预测。
010 碳基文明
我们所感受到的精神知觉——意识和思维——都是神经元之间纯然物质的电化学相互作用所导致的纯然物质的结果,而神经元不过是原子聚合体。我们体内的原子总数在我们呼出最后一口气时并不发生变化。
当我们死去,这一特殊的聚合体便解离开来。我们也用类似的方式来对待人类所创造的制度习俗。我们为我们的艺术、文化、伦理规范和法律赋予宏伟而长久的实体。我们赋予这些制度习俗远超过我们自身的权威性。
但事实上,这一切都只是我们思维构建的产物。即,这些制度规章及其被赋予的涵义都是神经元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神经元仅仅是物质性的原子。它们都是精神层面的构造物。刨去我们独立地和集体地赋予它们的现实涵义,它们并不真实存在。
外部权威并不存在。外部限制也不存在。唯一的限制是我们的想象力。因此,我们应多花点功夫仔细考虑我们是谁、我们想要成为什么。
011翁洛克菲勒的信借钱/杠杆(摘抄)
我能够理解,为什么你用借我的钱去股市闯荡总让你感觉有些不安。因为你想赢,却又怕在那个冒险的世界里输,而输掉的钱不是你的,是借来的,还得支付利息。这种输不起的感受,在我创业之初,乃至较有成就之后,似乎一直都在统治着我。
借钱不是件坏事,它不会让你破产,只要你不把它看成像救生圈一样,只在危机的时候使用,而把它看成是一种有力的工具,你就可以用它来开创机会。
人生就是不断抵押的过程,为前途我们抵押青春,为幸福我们抵押生命。为成功我们抵押冒险不值得吗?
谈到抵押,我想告诉你,在我从银行家手里接过巨款时,我抵押出去的不光是我的企业,还有我的诚实。我视合同、契约为神圣的东西,我严格遵守合同,从不拖欠债务。我对投资人、银行家、客户,包括竞争对手,从不忘以诚相待,在同他们讨论问题时我都坚持讲真话,从不捏造或含糊其辞,我坚信谎言在阳光下就会显形。
012方向选择
我理解巴菲特说买股票就是买 part of the company,要有长期持有的心态去寻找好的生意,好的合伙人。这其实和创业很像,一方面要关注生意的模式,选择正确的生意模式(不是所有的模式都是通的),要花大量时间去研究这个生意模式的细节。另一方面要挑好的 “合伙人”,在投资的时候要去把 founder、CEO 当成自己未来的合伙人,自己是不是愿意和他们长期在一起做一些事。如果这个创始人、CEO 的人品或者文化让你长期合作感到难受,那最好第一天就别买。这和创业一样,如果你感觉一个人长期并不适合团队,但有一时之用,这样的同事招进来往往令自己后悔,如果这个不合适的人是合伙人,那就不光是后悔,而是后悔莫及了。
投资除了关注好生意,好团队,还需要在乎是否是好价钱。这一点看起来是和创业有区别的,但细想其实又是一样的。巴菲特很多地方提到,Charlie Munger 使他的猿进化到了人,是 Charlie Munger 让巴菲特意识到应该用一个合理的价钱去买好公司,而不是花时间去捡烟蒂(价格便宜,有些残余价值的、但往往不那么好的公司)这在创业里是更加容易体会到的,如果一个业务特别容易做,也不需要付出大的代价,往往不是长期带来大量现金流的好业务。好的决定往往是艰难的,需要付出痛的代价的。一个好的公司应该去花力气去解决 / 克服那些正确又难的问题,而不是四处捡一大堆芝麻(四处捡芝麻的心态往往是连芝麻都捡不到的,这和积小胜为大胜是完全两码事)。投资另一个和价钱相关的点是看这个 deal in loss 是否是整体上可以承受的。这个用创业的角度去看会更具象,即投入一个事业的时候要看会不会把自己搞死,活着是创业的第一要务。同时往往又要以另一个角度来评估,即能不能赢,有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投入去赢。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和投资特别要关注 business model 一样,创业本身对行业及生意模式的选择也往往决定了很大一部分结果。也就是说要花大量时间去研究什么是正确的事,然后再去想如何把事做正确。在正确的方向上逐步前进远比在不正确的方向上狂奔要好。巴菲特说他见过很多一般的人,在金融行业赚了不少钱,也见过好些很聪明优秀的人在不好的行业里苦苦挣扎。在创业的路上很多时候也如投资,选择比努力重要。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哪怕慢一点,犹如投资中的复利连续 20 年 20% 的年回报是很厉害的,远比今年涨 100% 明年跌 50% 来得收益高。
巴菲特和 Bill Gates 在某次和 MBA 同学的对话中问台下的同学一个问题,大意是如果你把你的每一个同学当做一个公司,然后你要把自己当前所有的钱投给一个 “他”,占 5%,你会选哪一个?往往你不会选最聪明的或是能力最强的,而往往你会选最可信赖的。这个比喻对于创业选合伙人来说尤为适当,往往我们要的是可信任的长期搭档,而不是看似能力很强却永远不知道他会不会背后捅刀的人。
巴菲特在谈到投资标的的时候,时常会提到一个概念:生意的护城河(moats),如果把创业过程中的各种决策都当做是投资决策,那么我们得去分辨我们用时间和钱换来的东西哪些是资产(asset)哪些是费用(cost),那些随着时间流逝、对加深生意的护城河有利的往往是 “资产”,那些时间越久对自己越不利的可以看成是费用。在资产的购置上,错误的浪费其实是不太会的,最多只是买贵了一些。而在费用的浪费上则是非常可恶的,往往还有负作用,创业过程中有一类特殊的资产是在某一种文化下团结起来的人,也有一类费用是用来购买劳力或技能的成本。这两者的分辨和转化是很有意思的事儿,也是 ROI 特别高的事儿。如果费用都变成了可增值资产,那估计我们的 CFO、投资人都要笑得睡不着了。但有意思的是很多时候投资的时候,对这样重大的、差异的分辨又往往是草率且权重远远不足的。